报 告 人:常程康 教授
单 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学院
报告题目: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时 间:2013年12月13日 13:00-14:00
地 点: 行政楼117报告厅
主办单位:科技处
承办单位:材料学院
内容简介:
石油危机日益严重,全球的石油储量仅仅能够人类再使用大约50年。同时,汽车燃油排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大气污染42%来自于交通车辆的排放。为此,世界各国对发展动力汽车非常重视,用锂离子电池驱动汽车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一个共识。目前市场上存在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等电池产品。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是动力汽车行业的关键材料之一。本报告将介绍近几年来研究组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预测他们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今后研究的新方向供学术界参考。
常程康教授简介:
常程康,教授,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98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毕业。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出站。2004年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特别研究员。目前为上海硅酸盐学会会员,上海市新能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应用物理协会会员。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上海高校优秀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称号。
目前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相关性能测试。参加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多项。独立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上海市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基金等纵向科研计划。项目经费总额1000余万元,其中独立主持项目费用400万元。目前在无机材料、能源材料相关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近50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论文它引次数6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
1.生物医用材料。承担过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等科研项目,成果可在人工关节等方面得到应用。
2.稀土发光材料。承担了上海市纳米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成果可在新型LED灯具方面得到应用。
3.新能源材料。承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基金等项目,成果在车用动力电池等领域可得到应用。
报 告 人:马紫峰 教授
单 位:上海交通大学化工学院
报告题目:电化学储能系统电极设计及其制造过程工程研究
时 间:2013年12月13日 14:00-15:00
地 点: 行政楼117报告厅
主办单位:科技处
承办单位:材料学院
内容简介:
电化学储能系统(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EESS)是重要的化学储能方式之一,涉及先进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化学电源体系。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占重要地位。发展高比能的电极活性物,提高其本征容量,阐明活性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设计新型高性能电极的基础;发展高效能的电极制造过程,完善电极制备过程工艺与装备,对于实现电极规模化制备至关重要。目前,电极活性物新材料体系基础研究层出不穷,但是能够实现工业应用的电极活性物屈指可数;而电极制造过程工程原理和反应特性的研究很少,大容量单体制造理论空白。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从中间相碳微球负极材料嵌锂机理、LiFePO4正极材料碳包覆及石墨烯基电极材料设计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应用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简要叙述。
马紫峰教授简介:
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中聚电池研究院院长。兼任美国电化学会中国区主席、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Journal of 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化工学报》、《电化学》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刊物编委。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硕士毕业,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博士毕业。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中方专家组成员。先后在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德国波恩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2009年获得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迄今为止,在动力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10多项,发表SCI论文14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主要研究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