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年度工作计划

内容搜索

标题
分类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索取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党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G022-0108001-2016-2616


         2016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动适应“大学”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动内涵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学校“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组织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根据中央部署,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要把学习教育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支部组织生活;把学习教育与实践党员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领党员师生明确使命,奉献岗位;把学习教育与党员评议、先进表彰结合起来,激发党员自我净化的主动性。

2、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明确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增强学习实效性,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日常研判机制。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工程师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六进”协同机制建设。做好迎接上海市文明单位建设工作。深入抓好学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新常态下的宣传工作,凝聚师生推进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思想共识。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引导力。以完善和推进学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心,以二级学院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重点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三重一大”制度。定期开展干部队伍情况的分析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干部综合研判常态机制。实施中层干部任期制考核和问责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举办新上岗干部培训班和干部沙龙。从严管理干部,建立干部综合数据信息系统;用好提醒、函询和诫勉的组织措施,做好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和档案审核专项工作,促进干部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着力抓好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对招生考试、科研经费、基建修缮、财务管理、专项经费、后勤校产、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促进教职工有序参与反腐的制度平台和廉情信息收集网络,坚持和完善财务、审计、监察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源头防范。持续深入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实践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加大查信办案工作的力度,完善查信办案工作机制和规范。强化警示教育和廉洁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做实干部“一岗双责”,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逐级落实的责任体系。根据巡视工作要求,开展校内自查。

5、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强化分类指导,以学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基层党建责任制为抓手,以“支部+”为载体,统筹推进教师、机关、学生党支部建设。探索“互联网+”支部组织生活新模式。出台二级党组织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强化二级单位党组织履行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指导基层党组织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特色立项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优秀年轻教学科研骨干中选任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组织好纪念建党95周年系列活动。

6、进一步加强统战、老干部和群团工作。扎实推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协助做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工作。举办党外代表人士学习培训班。深化落实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加强统战团体建设。坚持生活关心与政治引导并重,发挥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与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积极支持做好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群团工作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维护学校发展大局和教职工切身权益。进一步加强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建设和二级单位院务公开工作以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试点建立学校教代会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关维护教职工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和校内教职工申诉工作。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群众文体活动载体。开展诚信主题校园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女工组织建设。

7、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强化联动意识,加强校内外各部门的协同和合作,提升安全稳定管理能力,提高校园政治保卫工作的防范和处置能力。开展校园治安综合治理,遏制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做好校园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工作,落实校园综合治理责任制与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校园法制宣传与安全教育、消防知识培训。强化师生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制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组织对相关实验人员和新教师的培训。

二、全面落实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体系

8、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性指标和基本途径,坚持学校大局与学院特色的有机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校师生智慧,精心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并做好实施。

9、依据大学章程,规范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进落实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校务委员会(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委员会章程,进一步规范相关委员会的职责与运行。完善校内包括托管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二级政务公开,畅通民主渠道,完善民主监督。

1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二级学院津贴分配模型。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分类管理的理念,优化二级学院年度考核办法。出台二级学院津贴分配指导意见,激发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切实落实“大学”教师的职责。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兼职等方式,加强行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新一轮教师岗位聘任要求,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及岗位聘用办法,制定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分类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双能型”队伍引进、培养、聘任及考核的系列制度,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11、深入实施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探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分类分层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实现院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常态化,校级创新平台建设投入目标化,校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投入聚焦化。建立学科建设成效目标评价机制,注重学科建设增量和目标考核制,形成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三、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全面落实学校激励计划实施方案及各学院目标任务书中确定的各项教学工作内容,推进专业责任教授、核心课程责任教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继续扩大过程化考核试点。继续做实答疑辅导工作。加强激励计划实施成效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出台与教学激励计划五大建设任务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固化实施成效,形成教学工作的新常态。

13、推进应用型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课题应用型专业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梳理和优化学校本科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建设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具有高水平示范性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切实做好现有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和中本贯通等试点专业建设,积极争取新的上海市级试点项目,探索高—本贯通培养新模式。完善通识教育中心建设。进一步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为重点,集聚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加大“三创”教育中心的建设力度。注重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自主考试招生方案,继续做好轻化工程、建筑学专业春季高考招生改革试点。

14、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构建教师与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打造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平台。加强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扩大“双证融通”试点面。继续推进“双百”工程。启动建设校企合作示范专业。进一步发挥工程创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与行业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15、以启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继续实施“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根据上海市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启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制定并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建成并运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组织全校各专业按照审核评估指标的要求,制定和实施评估方案。遴选1-2个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落实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基础规范建设。继续实施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亮点建设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培育上海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

16、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强化专业学位授权点规划及建设管理,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启动上海市专业硕士学位申报筹备工作。加强研究生考核体系改革。适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增加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的选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不断加强教改项目、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

17、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学生海外交流、学习的规模和质量;推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项目的开拓力度。协同做好首期中层干部赴美国、加拿大短期培训;做好全英授课师资海外培训遴选工作。完善市校两级“海外名师”项目申报管理体系。制定完成留学生课程群建设计划,启动若干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课程建设。加强对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拓展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积极筹建孔子学院。

18、提升学生发展能力适时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作用。完善本科生培养系列导师制,强化研究生导师育人意识。建设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发展,拓展辅导员国际化视野。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推出“365青年成长计划”,继续开展“校长奖”评选、学习标兵、学习型寝室、优良学风班等评选活动。坚持“经济资助”与“成才辅助”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完善奖、助学金的评审、管理、发放。完善“多位一体”全程化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安全融通的心理防范网格体系。优化与完善社区思政工作的内容体系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班导师、社区导师的育人作用。打造“易班+”网络思政育人新局面。

四、增强应用型学科及科研实力,支撑学校长远发展

19、启动实施多层次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应用型学科和来自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的需求,解决行业企业技术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构建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院所、社区组织等外界的协同合作机制,编制并启动院级、校级和校级以上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做好香料香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工作。进一步做好香料香精及化妆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筹建若干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平台。推进东方美谷研究院建设。

20、强化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聚焦学校品牌和重点学科专业,凝练学科专业方向。重点加强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原学科建设,重点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生态学、安全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建设,布局Ⅳ类高峰学科建设。

21、加强科研和产学研合作完善产学研等科技工作管理机制条例,实现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科研奖项申报工作。加强和政府企业的科技对接,做好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工作,启动2016年协同创新基金申报。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科技服务交流网络化,建立完整的“科技服务OTO”网络平台,提供科技服务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完成军工二级保密资格申请落地。

五、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支撑保障能力

2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硬件平台建设,实施奉贤校区联通4G改造工程,开展校园无线网络三期建设,完成三期学生公寓、体育场馆弱电系统、校园卡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奉贤校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更新及讲台改造方案,完成第三教学楼机房虚拟化云桌面系统测试工作及建设方案,完成奉贤校区安防系统升级总体设计方案,启动安防系统一期建设工程,开展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评估。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升级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研制“手机端课堂考勤与答题系统”,完善“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校园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升级校园网、OA系统及其相关网络管理系统。探索形成数据平台,搭建“云计算平台”基本框架。全面启用校园“一卡通”门禁系统。

23、完善财经和内部审计体制机制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加强定期和定向财务分析,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经费使用绩效。完善财务管理规章,整合财务信息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做好规范教育收费和政府化债。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整改工作。强化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24、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完成三期学生公寓、体育馆和田径场工程项目验收和移交工作。加强特教大楼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完成整体工程的建设。完成综合实验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与送审。推进徐汇、奉贤校区大修项目。继续完善校园环境绿化与土壤改造。完成“先贤语迹”景点工程。

25深化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规范行政用房。启动二级学院房屋资产有偿使用工作。做好相关公寓的物业准备工作。继续推进“6T”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徐汇校区建设和管理,保障徐汇校区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徐汇校区优势,对接徐汇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徐汇校区发展转型升级。推进实施《图书馆发展规划》,支撑学校学科专业评估及教学科研评价。加强档案日常管理,提高档案使用效率。

 

 

中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委员会

                   上 海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