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改革合力 厚植发展动能
绘就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新图景
——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 长 汪小帆
(2024年3月2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本次大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发展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创新改革布新局,担当作为谋新篇,推动学校事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年来,我们聚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成效日益显著。深入推进全链条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迎评工作,全面开展自评自建,初步完成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和教育教学档案等的准备与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出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优化调整未来三年本科专业招生结构规模。完成6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审核评估。17门课程入选国家和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3门课程获批市级重点课程,居市属同类高校前列。在全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数创历史新高。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全国仅10名)、“千马廿行”全国高校特等奖(全国仅3个)、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银奖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再次获得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胜杯”。本科生外省市生源一本率达到87.53%,生源质量持续向好。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制定“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办法,圆满完成学校首届博士研究生招生,开启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新篇章。优化学校学位点布局,专硕招生占比近60%。以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动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2023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为98.12%,总体去向落实率和本专研各层次去向落实率均高于本市和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一年来,我们坚持特色发展,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进“高地大”建设相关工作,通过二期建设中期评估现场考察,建设成效得到专家组充分肯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纳入上海市冲击国家“双一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芳香科学与技术)获批为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持续实施学科分类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拟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开展学位点培优培育项目监测与评价,完成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
一年来,我们立足产业发展,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加强。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全校年度科研经费1.56亿元。教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一等奖等科技奖项20余项。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赴多地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建产学研工作站和产业研究院。举办绿色化工与先进制药技术前沿论坛、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前沿论坛、材料学科建设和能源材料学术前沿论坛、萱草文化节等活动。推动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奉贤区、金山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的新一轮战略合作。科研成果亮相工博会、上交会和科交会等展会。大学科技园外拓空间,引企育新。学校入选国家发改委“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清单”、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154项专利在上海技交所挂牌,转化合同数创历史新高,2件专利以1800万元达成专利开放许可。智库建设在决咨采纳绩效评价中列全市同类高校第1名。获批市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力量逐渐壮大。举办高层次人才云选会、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全年申报人才揽蓄计划31人,专任教师报到50余人。以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修订《校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实施办法》《享受校聘教授、副教授待遇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立项建设6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组建博士服务团参加嘉兴南湖学院校企博士共享工程对接活动。启动首期优秀青年人才高级培训班。教师入选曙光、晨光、浦江、扬帆等人才项目18人,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一年来,我们坚持全球视野,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召开“铁路互联 民心相通”座谈会,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评市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优秀案例。探索在老挝筹备成立工程师学院。新增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建立合作并开展务实交流,新增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市场营销和环境科学本硕“3+1+1”联培项目,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近100人次。首获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及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举办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论坛、国际香料香精化妆品科学技术论坛等活动。
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治理,学校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在全市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位列第一方阵。落实上海市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文件精神,部署学校新一轮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完成新版大学章程修订,推动依法治校建设。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和章程修订。成立校友与发展联络处。筹建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布70周年校庆公告,走访校友企业,开拓办学资源。开展口述校史编撰等工作。启动校史馆修缮,高质量完成相关楼宇修缮和宿舍改造。建设校园智能车位引导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图书、档案、后勤等服务保障能力。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以及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学校,向大家为学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还存在不少的短板和瓶颈: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面向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力度还需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和细化,有组织科研还没有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育力度不够,办学条件保障有待加快改善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去破解。
二、新征程、新形势、新要求
再过不到一个月,学校就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从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三校一所”的创业求索,到新世纪之初应运而生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从上世纪的“缘行业而立、依企业而强”到本世纪的“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从更名大学开启办学新征程,到抢抓机遇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代代上应人以“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品格和毅力,厚德精技、砥砺知行,以实干和拼搏汇入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之中。
总结学校70年的办学经验,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五育并举、德技并重是上应鲜明的底色。我们始终坚持应用为魂,产教融合、产研协同是上应不变的本色。我们始终坚持创新为要,扎根地方、服务大局是上应永恒的亮色。这些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经验和历史底蕴与品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们要一以贯之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面临深刻变革。我们惟有在技术浪潮中披荆斩棘、逐浪前行,才能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冠名“应用技术”的高水平大学。从我国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国家层面今年要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我校需要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上展现新作为。从上海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去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6年)》。我校需要努力在应用技术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改革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到学校,我们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从本科层次的学院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新征程、新形势、新要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动摇,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实干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学校新一轮综合改革,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切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好学校“高地大”建设“转段升级”等工作,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为学校下一个70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三、2024年工作重点任务
按照今年的工作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努力打造产教融合“新空间”
本科教育方面,今年要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目前为止,大家已经做了大量辛苦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既要认真做好专业自主评估,建立相应机制,固化评估成果,完善自评报告和支撑材料与教育教学档案等迎评基础工作,也要切实以评促建,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动开展全链条课程思政建设,建好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招生结构规模,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行业产业所需。以“新四科”为抓手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促进理工融合、工管复合和文理贯通,推进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持续做实“引企入校”“导教入企”,推动具有上应特色的产教融合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一批核心课程和校企合作特色教材。
研究生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改革,推进“科学家+工程师”模式,推动以产业需求定招生计划。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通过跨学科校企导师团队建设,以订单式、项目制“住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构建“随产而动”的课程教材快速更新机制,致力于研究生学术和工程“双能力”培养。
国际交流方面,面向上海产业体系、学科发展前沿、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实质性、高质量合作建设若干集海外引智—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为一体的实质性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支撑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工程师教育走出去,推动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合作成立海外工程师学院尽快落地。推动落实国际化妆品名校名企“双协同”行动倡议。
(二)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与行业发展所需,努力形成创新策源“核爆点”
学科建设方面,强化需求导向和前沿特色,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冲击国家“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转段升级”。做好新增学位点申报的后续相关工作,推动培优扶持和动态调整,做好学位点合格评估,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促进学位点建设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方面,聚焦“企业出题、校企同答、企业阅卷”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模式,结合与奉贤区等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的契机,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提升科技攻关基础能力和服务社会能级水平,以更大力度加快建立与重点产业、创新型企业技术供需对接新机制,形成面向需求、多元融合、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格局。力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获批省部级及以上和行业科研奖项10—15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提质增效,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更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增产学研项目数500项以上(含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以上)。持续推动智库建设,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谋划。
(三)千方百计引育人才,努力构建人才发展“良性链”
人才引育方面,依托重大人才计划和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以引进领军人才和集聚青年英才为重点,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创新引才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在学术前沿研究、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获批、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健全全过程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资助制度,设立青年教师启航计划,深化实施国外访学、国内访问、产学研践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专项。
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深化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修订《2024年度学院考核办法》《2024年度机关和其他部门考核办法》《学院(部)岗位编制计算办法》《科研绩效奖励办法》等制度,加快形成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薪酬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真正体现分类发展、奖励卓越,努力让每一名勤勉工作的教职工感受到被尊重,让每一名贡献突出的教职工有更好的获得感。
(四)聚焦高效能治理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化管理“新校园”
管理和服务方面,以“高效规范办成事”为目标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分步骤持续建设完善信息化系统,加强数据治理,规范公共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使用、安全和监督。升级出口带宽,推进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一体化改造,让广大师生有更好的体验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编制统筹考虑和执行监督,推动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对外联络,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试点探索学部制改革,筹建智能技术学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条件和民生保障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资产设备管理,校分析测试中心正式运行。推进奉贤校区四期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奉贤校区第二食堂维修等工程,更新校园公共设施和文化景观。加强徐汇校区管理。提高后勤服务与保障水平,关心关注师生期待和需求,做好帮困助学等工作,全力以赴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倾心倾力办好涉及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征程新使命,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改革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全校各级干部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本领恐慌感,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方面以上率下、下真功夫。学校工作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各部门和院系要坚持系统观念,主动担当、主动协同、主动作为,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创新求进、实干为要,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协同破解发展难题。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教职工要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绘就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新图景,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上应新担当和新作为。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泉路100号,邮编: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