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级学科点名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专业代码:080201、080202、080203、080204
2017年6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运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为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5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在培养年限内有效)。硕士研究生提前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分,成绩优良,并在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可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2学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方向一:成型工艺及其装备制造技术
方向二: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方向三:表面工程技术及装备
2. 机械电子工程
方向一:机电系统智能化集成技术
方向二: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方向三: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3. 机械设计及理论
方向一:机械系统可靠性
方向二:非线性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方向三:动力机械强度与振动
方向四:绿色高效过程装备设计
4.车辆工程
方向一:机车车辆结构特性研究与安全性分析
方向二:轨道车辆电气控制与自动化技术
方向三:轨道车辆运行环境分析与监测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规定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必修环节三大类。学位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两类,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辅修课两类。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大于等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辅修课应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该门课程选修人数大于5人,即可开课。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课程选择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编 号
| 课 程 名 称
| 课时/
学分
| 开课学期
| 任 课
教 师
| 备 注
|
1
| 2
|
学
位
课
| 公
共
课
| DG2802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2
|
| √
| 马教部
| 必修
|
DG1102004
| 通用学术英语 I
| 32/2
| √
|
| 外语学院
| 必修
|
DG1102005
| 通用学术英语 II
| 32/2
|
| √
| 外语学院
| 必修
|
DG2202009
| 应用数理统计基础
| 16/1
| √
|
| 理学院
| ≥2学分
|
DG2202010
| 多元统计分析
| 16/1
| √
|
|
DG2202011
| 积分变换及其应用
| 16/1
| √
|
|
DG2202012
| 数值计算
| 16/1
| √
|
|
DG2202013
|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 16/1
| √
|
|
DG2202014
| 矩阵论
| 16/1
| √
|
|
DG2202015
| 应用随机过程
| 16/1
| √
|
|
专
业基础
课
| DG0202001
NX0402004
|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人工智能 (二选一,)
| 32/2
| √
|
| 付泽民、于万钧、
|
10学分
|
DZ0202002
DZ0502005
DG1502001
| 先进制造系统
高等热力学与传热学
车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三选一)
| 32/2
| √
|
| 张东民、城建学院、
毕贞法
|
NX0202006 DZ0202003
| 信号处理技术、
智能检测技术 (二选一,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姜 健、曹家勇
|
DZ0202012
|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张 珂
|
DZ2202011
DZ0202013
| 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 (二选一、偏工程计算,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程海英、伍 林
|
非
学
位
课
|
专
业
选修课
| NX0202001
| 机器人及控制技术(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荆学东
|
≥10学分
|
DZ0202011
| 高等机械原理
| 32/2
|
| √
| 教师待定
(刘旭辉)
|
NX0202014
| 高等动力学
| 32/2
| √
|
| 薛 纭
|
NX0402001
| 分布式原理及应用
| 32/2
| √
|
| 陈 颖、王 浩
杨瑞君
|
NX0202003
| 现代切削理论及技术(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吴 雁
|
NX0202004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32/2
|
| √
| 张锁怀
|
NX0202005
| 材料先进成形技术(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徐 春
|
NX0402002
| 新型传感器技术
| 32/2
|
| √
| 洪海涛
|
NX0202007
| 流体力学
| 32/2
| √
|
| 邱 翔
|
NX0402003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 32/2
|
| √
| 宋智礼
|
NX0202008
| 逆向工程与快速制造
| 32/2
| √
|
| 聂文忠
|
DG0402001
| 现代软件工程
| 32/2
| √
|
| 宋智礼
|
NX0502001
| 机械故障诊断
| 32/2
|
| √
| 程道来
|
NX0402007
| 模式识别
| 32/2
|
| √
| 李文举
|
NX0202009
| 现代表面工程技术(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张而耕
|
NX0402008
| 数字图像处理
| 32/2
| √
|
| 李文举
|
NX0202010
|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张建国
|
DZ0202006
| CAD/CAM (其中四个学时为实践环节)
| 32/2
| √
|
| 褚 忠
|
NX1502001
| 列车运行节能技术
| 32/2
| √
|
| 杨明来
|
NX1502002
| 车辆电气传动
| 16/1
| √
|
| 万衡
|
NX1502003
| 车辆安全检测与故障
| 16/1
| √
|
| 安子良
|
NX1502004
| 诊断动态系统建模与仿真
| 32/2
|
| √
| 安子良
|
NX1502005
| 列车通信网络
| 16/1
|
| √
| 毕贞法
|
NX1502006
| 轨道车辆运行环境监测技术
| 32/2
| √
|
| 李围
|
NX1502007
| 车地无线传输技术
| 16/1
| √
|
| 邹劲柏
|
DZ0202005
| 专业外语
| 32/2
| √
|
| 尚慧琳、伍 林、
刘旭辉
|
NX2202001
| 数学建模
| 16/1
| √
|
| 理学院
|
FX0202013
| 文献检索
| 16/0
|
| √
| 图书馆或导师组
|
必 修
环 节
| B0202001
| 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
| 2学分
|
|
|
| ≥20次
(在读期间累计)
|
B0202003
| 开题报告(研究生部新规定)
| 1学分
| 第三学期
|
|
|
五.开题报告
为保证论文质量,研究生入学第三学期应进行开题报告。硕士生应首先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围绕课题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导师组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获的必修环节对应的1学分,然后才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六、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所有学生进入第二个学期起,必须完成至少二次学术沙龙报告,作为开题和中期考核的必要条件。开题前至少完成一次学术沙龙报告,对没有完成的学生,不得开题;开题后至中期检查之间至少完成一次学术沙龙报告,对没有完成的学生,中期考核视为不合格。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 基本要求
(1) 硕士生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选题应在本学科或交叉学科范
围内,选择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问题,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课题。
(2) 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5年。
(3)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4) 学位论文进行过程中,硕士生应至少向导师组作一次论文中期进展汇报,接受导师组对论文工作的阶段性检查和指导。
(5) 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6)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具体格式参照《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7) 硕士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按照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授予学位规定发表论文或专利(在学研究成果要求)。
(8)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进行论文查重检查,查重率小于10%时,可正常进行;查重率在30%-50%之间的,应写出书面情况说明;查重率大于50%时,应延期半年答辩;正式答辩结束之后,论文再次查重大于10%,不能向机械工程学院学术与学位委员会申请硕士学位。
2. 论文内容
(1) 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提出论文的创新性。
(2) 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讨论。
(3) 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 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3. 论文答辩
凡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硕士生,经导师及导师组审核,认为论文符合答辩要求的,可以组织论文评审答辩,规定程序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位授予补充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