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设课程总数、教学计划

内容搜索

标题
分类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索取号

关于制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说明

索取号:索取号:G022-0304000-2013-0796    发布时间:2013-04-22


关于制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说明

人才培养计划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学校教育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的基础。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过程是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此,人才培养计划要根据学分制的教学特点,本着“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行制订。充分重视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重视大类课程平台建设对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贯通性,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性。努力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教学体系及“分层递进”模式构成的,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调创新意识教育,体现时代精神

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要秉承“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追求让所有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即培养学生好学的态度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尊重事业的负责态度和交流、合作与组织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夯实本科知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以“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为原则,进一步搭建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通过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合理设置,强化本科基础教育的学术性和通识性,继续实施四个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大类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夯实学生本科知识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拓宽各类专业口径,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我校“2020年发展规划”中构建十大学科群的思路,在现有化学化工类、机电类等学科大类基础课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经济管理学科、文科、农科大类基础课平台和跨学科平台,进一步体现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教育思想。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优质课程及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交融,为拓宽学生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创造条件。

(四)加强与完善工程化实践教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围绕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要在认真总结我校多年来实践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将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有效衔接、相互渗透。校内侧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训的基础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校外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侧重项目设计、岗位技能与综合训练,从而实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工程能力培养,完善一条主线,两个阶段,四个平台,五个环节所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 以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四个平台”——公共基础实践平台、公共基础综合实践平台、学科专业实践平台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五个环节”——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要紧扣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各阶段、各平台之间的针对性、完整性,强调分层递进的原则。即在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实践、公共基础综合实践两个平台中,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大学学习、终身学习所需的一些基础性技能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谦逊严谨、勇于创新的良好品德;在三、四年级的专业学习阶段的学科专业实践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的两个平台中,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实验技能与方法,认识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际,训练学生运用基础、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综合能力的提高。达到基础和专业阶段的训练紧密衔接,各平台训练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循序渐进,真正实现把工程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全部学习过程。

(五)依托行业面向企业,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为了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要传承学校办学传统,进一步准确把握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一线工程师”应用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一线的卓越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走依托行业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即在专业模块平台设计中,一方面要依托学科建设,引进学科前沿的先进知识,另一方面,要依托行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与行业专家进入我校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置,审核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对当今人才需求的符合度;积极提倡企业与行业专家主讲或合讲专业课程、专业前沿和行业科技发展讲座。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模拟训练课程和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课程。通过企业与行业专家的指导论证,使人才培养计划既体现现代教育的先进性,又能凝练和彰显出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行业需求为主导、以应用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特色。

(六)建立创新实验区,创新工程教育模式

学校将在总结人才培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09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工程创新学院,开设了工程教育实验班(2011年起称卓越计划试点班),并制定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长期工程经历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执教;鼓励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到工程创新学院共建培训基地。三年来,工程创新学院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德国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工程基础、重设计、重创新“三重”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确保了工程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施“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大大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