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内容搜索

标题
分类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索取号

2022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索取号:G022-0106000-2023-2660    发布时间:2022-12-01


勇毅前行新时代  追求卓越新征程

再创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新荣光

 ——在五届六次教代会上的报告

校  长  柯勤飞

202211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本次教代会作学校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去年以来,学校按照第四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擘画的发展蓝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基固本,勇开新局,全面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和历史性跨越,使学校的事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崭新的历史时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去年,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获批博士单位的基础上,学校按照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今年,学校博士单位和博士授权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核查,标志着学校将可以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也标志着学校真正具备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学校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中,学校在上海市17所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蝉联第一,位列第一梯队,实现了“四连冠”。

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聚焦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扎实推进“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去年,学校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代表,在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就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了交流发言,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持续深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2.0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举办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获批上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多个市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示范课程与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专项建设项目,编辑出版《厚德·精技——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0例》。

 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新增材料物理、制药工程、土木工程、视觉传达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材料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园艺、工程管理、会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4个,基本实现学院全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总数达到了6个。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实现突破。获批市级一流课程24门、市级重点课程38门。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获首批上海市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全力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去年,共招生本科新生4100名、硕士研究生1126名,今年,共招收本科新生4062名、硕士研究生1245名,生源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之以往都有很大提升。就业方面,2021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8.08%,位列同类高校前列;今年,虽然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但在全校上下的不懈努力下,通过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探索“云”就业新模式,就业工作“逆势而上”,2022届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96.19%,高于全市2.4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同类高校的前列,升学、出境和服务国家基层项目人数也都高于去年同期。

 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去年以来,上应学子入选2021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均有不俗表现,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往年也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在今年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13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优秀教学成果本科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研究生教育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职业教育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整体获奖数量超过往届,并有2项成果获推荐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这不仅是对多年来学校深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和集中性体现,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持续深化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信心和动力。

三、学科和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学校以博士单位申报为契机,以三大特色学科群为牵引,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去年,除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同时新增机械、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主动对接上海和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获批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平台,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重点项目,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奖项,是近年来学校高水平应用创新研究实力的集中体现。我校教师作品入选文化部和中国文联推出的大型艺术宣传特辑《新时代民族艺术楷模》,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学科取得的可喜发展成就。

 学校聚焦行业发展前沿,不断拓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并将“做强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东方美谷研究院”写入《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与上海金山、浙江建德、慈溪、湖南衡阳等地方政府,以及海华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安全与应急产业研究院,共建中德数字孪生测试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化妆品企业举办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化妆品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共同发起国际化妆品名校名企“双协同”行动倡议,协同知名高校、行业领军企业举办智能可穿戴材料国际论坛、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学术年会暨中国管理学青年学者论坛等高端技术创新论坛。获批上海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发布全球首个化妆品专利创新指数。

 学校积极推动高水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学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全国85位,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去年,学校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并新建了科技园宝山分园。学校积极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上报决策咨询专报15篇,其中获李强同志批示3篇。

 四、人才人事工作稳步发展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揽蓄工程和人才引育计划。相继出台校聘研究员、职称评聘、岗位编制等制度文件,努力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学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起到了很好的揽才效果。去年以来,学校共新增专任教师报到133人,新增引育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首次获批2项国家外专局的“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学校聚焦重点领域,组建并获批6支上海市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学校积极构建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发展环境,先后举办明德讲坛、教师沙龙等活动26期,参与教师达2700余人次。去年以来,教师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霍英东教育教学奖、宝钢奖、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重点宣传先进典型等称号,团队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学校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不断加强关工委建设,去年,85位老党员获颁国务院“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校关工委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五、国际合作交流亮点纷呈

 去年,学校首次获批市科委“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市教委“一带一路”人才培训项目,联合市友协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并作为唯一的市属高校被列入澜湄合作外长会议清单。特别是去年,学校培养的首批老挝留学生顺利毕业,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的联名信得到了总书记的赞许和勉励,这不仅是对学校多年来为老挝培养本土铁路技术人才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化化办学工作的鞭策,需要全校上下奋马扬鞭,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更好地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此外,学校还首次获批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首次获批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对台重点交流项目,积极参与上海教育督导与评价国际论坛并承办相关分论坛,通过在“后疫情”时代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六、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今年,在基建、后勤、学工等相关部门和有关学院的密切配合下,学校于暑期启动了奉贤校区大修工程,对部分学生宿舍床位进行改造、增设独立卫生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宿舍紧张、功能单一的现状,为新生顺利报到提供了保障。

 在信息办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学校不断完善“一网通办”平台,持续推动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和数字化转变,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筹资办学方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学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相较往年提升达3倍之多,“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按照去年学校社会捐赠收入总量,今年经市教委财资中心评审通过,学校成功获得了市财政的配比资金,政策激励效应逐渐显现。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成果。尤其是面对两年来疫情的起起伏伏,全校教职员工识大体、顾大局,在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为、尽非常之力,广大学工干部冲锋在前、坚守一线;安保人员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后勤保障人员迅速响应、火力全开,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在疫情期间值守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同志们,正是大家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用无私坚守传递温暖,用责任担当守护校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中凝聚起了上应人无畏前行的强大合力,诠释了新时代上应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向所有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构筑学校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一是要持续提升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教学创新。以迎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以金专、金课、金师和金教材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深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以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项目为引领,不断深化“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是要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以申报化学工程与技术(芳香科学与美丽健康)高峰学科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攀登学科高峰,打造学科制高点。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和建设,强化应用型学科新赛道布局,推动材料与化工、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及相关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力争学位点建设再获新突破。要广泛宣传、精心谋划,全力做好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来校学习。

 三是要不断强化以高水平创新策源引领、支撑、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资源优势,推动校内外资源融通,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承担重大科研创新项目和解决行业企业共性关键问题的能力,实现社会服务能级全面跃升,力争在相关领域实现新突破。

 四是要主动对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要充分把握上海市人才揽蓄机遇,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深化“人人皆有发展计划,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理念,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职业发展政策,造就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

 五是要持续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凝聚国际化工作合力。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一带一路”倡议颁布10周年为契机,加快筹建“一带一路”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中老铁路人才项目可持续发展。聚焦推动国际化妆品名校名企“双协同”行动,赋能东方美谷国际合作新平台。挖掘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新机遇,开拓国际优质学位合作新项目,开创更具影响力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六是要全面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大学章程修订为契机,推动依法治校向纵深发展。以数字化治理为抓手,加快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以筹备学校70周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拓宽渠道,提升多元化筹资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未来,学校也将以解决教职员工“急难愁盼”作为重点,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想尽办法、倾尽全力提高教职员工的生活幸福感、职业自豪感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就感,真正使广大教职工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这两年的奋斗历程,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的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就,根本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核心理念不动摇。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最大的优势,高质量发展是最鲜明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最强劲的动力,苦干实干是最好的行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勇毅前行、追求卓越,围绕学校“十四五”的各项办学目标,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再创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新荣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