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促发展 以创新求突破
全面迈向上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 长 汪小帆
(2025年4月1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本次大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部署要求,高站位接受市委巡视,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全力推进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我们扛牢主责主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持续完善全链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建设,入选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新增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课程思政示范团队3个。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积极探索“四双四改四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和招生结构调整,出台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理工农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比达到78%。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产教融合“三协同”培养机制”,积极建设“集成电路”和“农业经营管理”专班。完善硕博连读“申请—考核”选拔机制并完成首批招生。新增11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通过首批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验收1项,获批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项。本科秋季招生生源一本率为60.41%,外省市生源一本率达到86.54%;研究生生源质量持续向好,专硕招生比例达到66%。上应学子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等高水平赛事奖项,再次捧得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优胜杯”。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向2024届毕业生举办30余场招聘活动,吸引800余家企业来校;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走访企业180余家,发起成立长三角应用型高校就业育人联盟,202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7.02%,高于全市和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一年来,我们聚焦内涵发展,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推进“高地大”项目建设和化学工程与技术(芳香科学与技术)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建设。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学位点培优培育专项计划质量监测与评价、结项验收以及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等工作。强化有组织科研,教师获各类高水平科技奖20余项,其中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与),首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首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获批纺织行业智能可穿戴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策划开展“上应技术、长三角行”科技服务活动。举办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论坛、芳香科技创新论坛、长三角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论坛、数智赋能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跨学科前沿论坛、中荷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修订出台《科研绩效卓越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质效,成果转化专利共95件,其中2件发明专利转让金额达1000万。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通过第二批上海高校智库验收并入选第三批上海高校智库;学校决咨成果被省部级以上政府采纳数量较2023年增长91.7%,在全市高校决咨绩效评价中位列同类高校前列。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才强校,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建设高地。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举办2024年高层次人才云选会、2024年(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专任教师公示录用85人、报到61人。新增认定校聘教授4人、校聘副教授21人。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出台《上应学者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公开招聘工作实施细则》《教师首聘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及中期考核和增补遴选工作,推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优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9名教师分别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汇得”教书育人奖等荣誉,19名教师分别入选东方英才、曙光、晨光、扬帆等人才项目,1名教师获第六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工学、农学)组二等奖,6名教师获第四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胜奖2项。举办首期优秀青年人才高级培训班,实施青年英才启航计划。立项建设6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选送70余名教师进基地参加培训。
一年来,我们坚持全球视野,全面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同成立中老工程师学院,打造“天佑学堂”教育合作新模式。连续四年获批“一带一路”中老铁路互联互通人才培训项目,面向老挝国立大学和老中铁路公司等200余名学员开展系列研修活动。举办2024“澜湄周”及中老铁路研学活动。新增立项3项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个人类项目,新增16个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24份合作学分互认协议,互认协议总数居同类高校前列。入围教育部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首批建设单位,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筹建机构名单。新增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本硕连读项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短期研学项目。
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治理,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办学活力。出台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24—2026年)》,推动学部制和管理部门机构改革,相继成立智能技术学部,合并组建党政办公室,成立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文科建设办公室、保密工作办公室等。组建校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及5个专门委员会。学校在全市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评价中继续位列第一方阵。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推动与奉贤区、闵行区、上海交大、上大、建工、华谊等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奉贤区合作建设上应大附属奉城高级中学。完成校史馆更新建设,发布口述史、新版校园网主页,落成上应赋石、孔子老子像、校友之家,建成启用“一站式”学生社区“萱园”。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完成光网改造,实现万兆光纤入楼、千兆光纤入室。推进校园大修工程,完成二食堂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奉贤校区四期建设。学校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上海高校信息公开优秀单位”“上海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
回首过去这一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上应人以信仰为笔、以时代为题、以实干为姿,在奋力开创上应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二、新上应、新十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去年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文化、纪念活动,切实提升学校影响力,赢得了各界广泛赞誉,中央领导在回信、贺信中对学校“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办学特色定位以及多年来所取得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既是对我们的激励,更是鞭策,需要全校上下奋马扬鞭、乘势而上。放眼未来十年,从“十五五”规划的攻坚突破,到2035远景目标的全面实现,这十年是学校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助力上海建成教育强市的、再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跨越期。
从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谋划新时代教育发展蓝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在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下,我们亟需立足新发展阶段,思考如何在应用型高校赛道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我们要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积极探索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从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来看,上海市教育大会指出,要通过“五个聚焦、一个加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今年的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着重强调,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把“强服务、强贡献”导向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底层逻辑。按照上海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部署要求,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部署,我们要紧密对接上海和长三角区域重点急需产业需求,“应长三角所需,尽上应大所能”,努力培养拥抱技术浪潮、顺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来看,未来五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更为剧烈的五年,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外部机遇和挑战转化为内部改革发展的动力,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研范式、治理体系等全方位变革。积极构建“随产而动,随需而调”的“学院—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进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和有组织科研范式创新,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2025年的起点眺望2035,这既是时间的远征,更是使命的接力。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闯劲和干劲,坚持“应用型、特色化、工科性”的办学定位,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闯出新路、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树立标杆、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共生共荣中彰显自身价值,全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上应模式”,以扎扎实实的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上应何为”的时代命题!
三、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强服务、强贡献”导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范式变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加快提升治理能力,高标准统筹制定“十五五”规划,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按照以上工作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高站位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应用立校、以技术报国”,聚焦价值引领、凸显师生本位、突出办学定位,结合“十四五”关键指标完成情况、新一轮聘期考核方案和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等工作,系统谋划、统筹考虑,坚持“开门编规划”,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地制定“十五五”规划。
二是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全面修订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塑造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台新一轮微专业建设计划。完成校学位委员会和各分委会换届。修订授予学位创新成果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集成电路”和“农业经营管理”专班建设。
三是高质量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今年招生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招生结构也有较大幅度调整。要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评价,关停和合并7—10个社会需求弱、专业设置相近、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专业,调增理工农类本科招生计划至80%。优化学硕与专硕招生结构,提升专硕规模占比至70%。提升招生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实施“大类招生、按需编班”选拔方式,促进人才供需更加匹配。将访企拓岗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相结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就业引导,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做好“一对一”精准帮扶,努力实现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继续保持同类高校领先。
四是加快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进一步深入推动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有组织科研的政策支撑。加快推进AI赋能科研范式变革,加强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依托AI+创香、AI+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和AI+氟代制药等中心和项目常态化开展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上应技术长三角行”,聚焦长三角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需求,加强多维推动与深度协同,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成果转化活力。进一步推进文科和智库高质量特色发展,强化文理工深度融合。
五是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实施上应学者计划,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育工作。做好首轮6支高水平创新团队聘期考核工作并启动新一轮创新团队遴选。实施青年英才启航计划。推进考核制度改革,设立发展与改革专项经费和考核模块,推动学院(部)经费核拨模式改革,赋予学院(部)更大自主权。开展2025年空缺岗位评聘、2026—2028年聘期岗位聘任等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职称评聘实施办法。按规范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的双向兼职聘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
六是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学部制改革和管理部门机构调整。坚持干字当头,广大干部要带头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让广大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中。深化数字化治理转型,继续推动教室更新改造。启动徐汇校区详规编制工作。确保奉贤校区四期工程项目2025年开工建设。高质量完成奉贤校区第一食堂等修缮工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正处于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期,越是在特殊时刻,越是要发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上应精神。我们要齐心协力,紧扣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坚定信心、砥砺深耕、开拓进取,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应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彰显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