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更新时间:2024年9月)
郭庆松,男,汉族,1966年11月出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在南开大学完成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并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1年4月被聘为二级教授。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为德国波茨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南非、巴西、古巴、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曾任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等职,2012年9月至2020年1月任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期间兼任学校机关党委书记、徐汇区康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主编,2020年1月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现兼任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等。
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后主持包括中宣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类课题30多项,公开出版的独著、第一作者的专著8部,公开出版的主编或合作的著作20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求是》杂志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理论文章190多篇,有多项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有8项独立或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人事科研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自2008年始,连续六次荣获两年一届的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奖。
汪小帆,男,1967年2月生,江苏句容人,无党派人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1986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10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以来先后任淮海工学院助教、讲师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副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助理研究员、英国Bristol大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授。2004年以来曾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其中,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挂职担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2018年2月担任上海大学副校长,2023年9月担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现兼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先进制造与物流系统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网络科学研究,出版《网络科学导论》等著作,2014以来连续九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得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最佳论文奖,200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8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并作为负责人率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2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1)。
柯勤飞,女,汉族,1963年1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83年7月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1月中国纺织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3月获得东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东华大学任教,历任东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国家公派赴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公派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进修。2000年7月被聘为教授。2001年7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合作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校长助理。2011年12月到2018年4月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刊物《Research 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编委。
主讲纺织功能新材料类课程,主编国家重点规划教材《非织造学》。负责的《非织造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要从事功能新材料、非织造材料与技术和高等教育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和企业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并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其中主要参与的《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并申报受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名。
刘宇陆,男,1959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1988-1992年,在上海工业大学力学所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曾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力学所副所长,上海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流体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湍流理论、环境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1996年入选全国百千万工程百人计划,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奖,所编写的教材荣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两次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的光荣称号。曾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光荣称号。
吴范宏,男,1968年3月出生,汉族,民进会员、民进上海市委委员。1985-1989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89-1992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2-1995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7年-2002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2002年-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手性含氟药物以及含氟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研究;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等医药原料药及其化工中间体等产品开发和创新工艺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联盟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等纵向项目,以及浙江圣达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研究课题28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44篇。申请发明专利61项,已授权9项。出版专著(译著)2部。“叠氮磷酸二苯酯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20073041-3-R01)”获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工业化环保新工艺合成低成本高纯度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2009年获第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60多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3名。主讲“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
韩生,男,1973年4月生。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研院院长、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奉贤区科技特派员,曾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上海市产学研优秀项目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2005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时,担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常任副理事长、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客座研究员、精细石油化工特约编委、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Asi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Current Biomarkers及Adsorp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特邀编委。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石墨烯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工作,着力于研究柴油、生物柴油、润滑油等油品性能改进。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已授权约50项,转让9项;此外,以第一完成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曙光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40余项。同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 Fuel, Energy&Fuel,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论文总他引次数在1300次以上;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受到同行广泛认可。
金鸣林,男,1960年5月出生,汉族,博士、教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煤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1986年毕业于教育部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班。2000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科技部聘任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2001-2007年材料系主任,2007-2010年高等职业学院院长、书记;2010年-2012年科技处处长,0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
长期从事化学化工方面过程开发与放大研究工作,坚持以科学为基础,技术创新为目标。自97年以来主要从事沥青炭材料及沥青化学研究,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新材料开发工作。先后承担了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基金、上海市重点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产业化基金等。同时承担了宝钢、马钢、攀钢以及华谊等大型企业集团科技攻关项目二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EI收录20多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先后被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聘为研究生导师。
张志国,男,1957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2年在山东农学院获土壤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在山东农业大获学土壤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于1992年1月至1995年10月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学习。1996年12月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工作。任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方向博士生导师。2006年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景观生态、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教委、国家林业局、山东科技厅、中美合作、企事业合作及园林规划等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两部,副主编一部,专著一部。选育的五个观赏植物新品种已通过省级林木种苗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徐家跃,男,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上海新材料协会理事、全国频率器件选择用压电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工晶体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人工晶体学报》、《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等刊物编委。
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化学与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和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研究员,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在葡萄牙Aveiro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晶体中心副主任、压电晶体课题组组长。2008年6月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工程系主任。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长期从事先进无机材料研究,涉及功能晶体、光电子材料、生物活性陶瓷、微晶玻璃等研究方向,特别擅长坩埚下降法晶体生长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3项)、上海市重大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重要研究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约10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6项),出版专著5部(含合作),其中,《新型弛豫铁电晶体:生长、性能及应用》是国际上第一本系统总结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专著。参与研制的“新型压电晶体Li2B4O7及其新生长方法”研究成果获得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近年来,主要承担“硅酸铋闪烁晶体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上海市重点项目)、“ZnO快闪烁晶体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aAs单晶生长新方法及产业化研究”(上海市重点项目)等项目。主持《材料学概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
常程康,男,1972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毕业。200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同年获得副教授资格。2004年4月-2006年3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高级访问学者,聘为该研究所特别研究员。2006年回国后,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任职副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2010年5月,调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职教授。目前为上海硅酸盐学会会员,新能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应用物理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无机纳米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相关性能测试。参加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多项。独立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上海市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基金等纵向科研计划。项目经费总额500余万元,其中独立主持项目费用150万元。目前在无机材料、能源材料相关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近50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论文它引次数400余次。2006年度,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和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2009年,获得上海高校优秀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称号。
蒋晟,男,1976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200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博士,2003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药物化学方向博士后; 2009起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任特聘教授。学科专业及主攻方向:1.针对特定功能蛋白如蛋白裂解酶、组蛋白去乙酰酶和EGFR等酪氨酸蛋白激酶等靶点合理设计和合成结构新型的小分子和多肽类化合物,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旨在发现和开发新的抗肿瘤的药物。2.具有干细胞调控活性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近年来,发表了20多篇SCI论文,其中,“Rationally Designed Inhibitors Identify STAT3N-Domain as a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 Target”在国际刊物ACS Chemical Biology 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浓厚兴趣,被评选为该刊物2008年第一季度最热门文章之一。同时,完成了以下项目的研究:(1)国家四类新药非那雄胺的工艺改造,并实现了产业化。(2)抗肿瘤天然产物Annonaceous Acetogenins类似物的设计和合成,其中,化合物AA019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3)天然环肽类似物的设计和合成工作。该项工作的后续开发成果已转让至Dendreon Corp。(4)Grb2-SH2的多肽类抑制剂的设计和合成工作。(5)STAT-3的环肽类抑制剂的设计和合成工作。该项工作发表在“ACS Chemical Biology”并且被ACS评为2008年第一季度阅读最多的论文。(6)作为主要合作者之一参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王少蒙教授主持的Bcl-2家族蛋白广谱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AT-101、Spirooxindole类p53-MDM2相互作用阻断剂、异黄酮类Bcl-2家族蛋白抑制剂以及蛋白IAP小分子抑制剂等新型抗肿瘤药的开发。
邓维,男,1977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浦江学者。
1996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到2008年,在日本大阪大学理学部担任JSPS特任研究员工作;2008年到2010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化学系NIH博士后工作;2010年到2011年,在联合利华投资有限公司研发部担任研发经理工作;2011年到2015年,在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至今,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副院长。
2004年,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奖,2007年,获25届日本环糊精研讨会奖,2011年获上海市“浦江学者”。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涉及有机合成方法及其工艺产业化研究、智能生物和医药材料研究、纳米能源材料研究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 60余篇,发表专著1部,申请授权专利5项,美国专利2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参与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上海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研发和技术平台建设;参与上海大学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高校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个学科建设;承担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氏精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雅仕保鲜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李以贵,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光机电系统(MEMS),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研究与教学。先后共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6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航空基金2项,回国人员基金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2项,其中已授权31项。
近3年,主持项目3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平台建设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博导启动基金项目,联盟计划项目)。近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赵喆,男,1973年5月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1994年在天津大学获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在清华大学获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在清华大学获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2008年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2012年起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目前的研究领域为能源陶瓷材料,一方面是继续开发陶瓷的快速节能制备技术,另一方面是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光催化陶瓷材料。重点研究陶瓷材料中材料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相应关系,以及如何利用陶瓷工艺来实现所需要材料精细显微结构和材料性能。在透明、纳米铁电陶瓷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等领域的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发表SCI学术论文44篇,其中在材料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Nature》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各发表1篇,累计他引1267次。其中单篇引用次数超过200的有3篇,SCI个人h-index达17,平均单篇论文被引次数27.72。
陈璞,男,1963年9月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讲座教授。1998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物理系双聘副教授。2004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副教授。2004年任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院访问科学家。2004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家研究讲席教授。2008年起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主要从事纳米生物医学、能源、纳米生物材料、生物界面工程、界面热力学、聚合物材料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6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拥有15项国际专利。
作为创始人之一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创办了北美第一个体系完善的纳米技术专业,并在新能源和生物技术及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水系电池和多肽序列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着世界范围内水系电池和多肽自组装研究的潮流。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商业化。
曾海波,男,1977年4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2006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2007年至2011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任访问学者、博士后等工作。2011年起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独特微结构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与器件应用研究,先后发展了亚稳纳米颗粒的“液相激光烧蚀”通用生长方法,提出了氧化锌紫篮色发光的“间隙锌”缺陷态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白石墨烯氮化硼二维晶体纳米带的构筑及其“绝缘体—半导体”转变,探索了纳米结构光催化、场发射性能的结构增强效应。
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50次的3篇,SCI个人h-index达到24。
吴东清,男,1979年7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2001年在郑州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获合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继续在该所任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有机功能芳香化合物合成及性质,并据此为原料制备新型碳材料等研究。发展了光化学脱氢制备有机稠环芳香阳离子化合物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分别含有氮、氧和硫等不同杂原子的新型稠环芳香阳离子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两亲稠环芳香阳离子化合物并对其超分子化学进行研究,率先发现通过改变其对离子和疏水链可以有效控制这类分子在结晶相、液晶相、溶液及相界面的自组装行为。开发了一种通过离子间相互作用分散石墨烯材料的简单高效的方法,并进一步利用化学改性石墨烯与其他功能组分间的离子作用,制备了多种新型石墨烯基二维复合功能材料。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影响因子高于8的10篇;论文他引达550次。
张欣,女,研究员,分别于天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生命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应用,包括药物输递、医用检测以及香精剂型等领域。迄今为止,在Nano Letters、Biomaterials以及Bioconjugate Chemistry等国际重要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论文共被他人引用300余次。受邀撰写学术章节:《分子仿生》(科学出版社)。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
廖梅松,男,博士,教授。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1992年至1996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读本科,1996年至2001年在湖北宝石集团公司工作。2001至200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读硕士。2004至2007年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读博士。2007年7月进入日本丰田工业大学先端光子技术中心工作。研发出了硫系-碲酸盐复合微结构光纤、超大孔芯径比碲酸盐纳米光纤、变芯径碲酸盐微结构光纤等新型光纤,研究了高非线性光纤的低阈值宽带超连续谱的产生、三次谐波、高阶拉曼散射、孤子与色散波的自陷效应等非线性过程。2010年3月获丰田研究奖励赏。2011年获日本JSPS博士后研究基金(当期成功比率为130/1163=11%)。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的文章30余篇,第2分区以上论文45篇。先后有三篇论文被“Nature Photonics”介绍(highlighted)。一项研究成果曾被“Laserfocus world”作为2010年度代表性技术进展加以介绍。2013年4月到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同年11月被评聘为研究员,12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目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光纤、光纤超连续谱的产生及其应用、软玻璃微结构光纤及其非线性效应等。
杜永,男,1983年7月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现任材料学院院长。2004在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安徽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同济大学获得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专业博士学位,2010.10—2011.12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从事科学工作。2013年起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主要在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领域。其项目—导电高分子的合成,热电器件及其性能的研究;导电高分子-无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热红外隐身涂料粘合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是在973项目(2007CB607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2095)、国家留学基金委(2010626110)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KJ038A)资助下完成的。至今已发表论文26篇, 其中第一作者11篇被SCI收录(包括第一作者论文,2013年的影响因子高达26.854,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2,37:820-841)。参加五次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其中在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Industrial,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Melbourne, Australia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国家发明专利:已国家发明专利申请3项。
刘美娜,女,1979年1月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2002年获得河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学士学位。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起无锡药明康德药物研发有限公司(上海)担任合成研究员。2013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工系高分子设计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至今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催化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科研兴趣主要在于过渡金属催化、可控高分子聚合反应、仿生不对称催化。其在2011-2013年作为第一实验完成人完成了澳洲ARC科研基金Organic-Inorganic Hybrids via a Combination of ROMP, Thiol-Ene ‘Click’’ Chemistry and Sol-Gel Reactions.,(AUD$360,000),2014年起作为化学项目负责人完成Saudi-aramco生物催化项目(US$1000,000)。
吴越,男,1978年9月生。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2001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5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14年6月至今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电学和热学性质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和高效储能。主要研究工作:首次开创性地基于液相化学反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新型的高效率热电转化纳米材料,具有优秀的将低温废热转化为电能的转化效率,其结果多次发表于《Nano Letters》上,并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 Energy》,《Annual Review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作为全文特约邀稿。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Nano Letters》上,并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 Energy》,《Annual Review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作为全文特约邀稿。《Nano Letter
s》是纳米科技领域影响力第二高的学术期刊。除此之外,与工业界有很多开发合作,比如说杜邦,英特尔,三菱化工,Electric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巍巍,男,1985年6月。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2008年7月获得黑龙江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3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4月获得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材料化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用于高效率能源存储及转化。主要研究工作:构建一种三维石墨烯/Fe3O4复合泡沫材料用作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此项成果发表在2013年《先进材料》杂志上,目前他引次数达212次(ESI高被引用文章)。揭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具有确定介孔尺寸的氮掺杂碳纳米片(NDCN)的制备,并用于高性能燃料电池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此项成果发表在2014年《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并得到德国化学会和布伦瑞克科学院的表彰。提出了一种高效、简易地液相处理并自组装电剥离石墨烯的方法。J. Am. Chem. Soc.杂志评审人评价这项工作为“have pioneered inthis research direction; strongly recommend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nice work in JACS”。
黄庆荣,男,1968年12月。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讲座教授。1989年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博士学位。2002年起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工作。现任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食品科学系终身正教授(Professor)。根据NationaResearch Council 和 Academic Analysis罗格斯大学食品系全美排名第2。他于2002年建立美国第一个食品纳米实验室。他的实验室被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指定为全球二个农业纳米技术培训基地之一(另一个在康奈尔大学)。他的团队致力于食品高分子与纳米功能食品研究,已开发出非常完整的功能因子输送平台。作为团队负责人,已从美国农业部,美国陆军,美国化学会,百事可乐等多个公司获得超过400万美金的资助以及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海外合作计划(原先的海外杰青)和两个基地计划的资助。发表高水平文章超过140篇,为Journal of FoodScience杂志2010年引用率最高文章作者,多次被众多新闻媒体采访,包括Forbes, Science News, Small Times,NanoTechNews-News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European Food ScientistMagazine, Food Processing, Safefood News,同时被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工程师学会(IFT),美国化学会(ACS),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AOCS),以及威斯康星大学,伊利洛伊大学,马里兰大学等著名大学等邀请为学术讲座主讲人,并担任《胶体与界面科学新进展》期刊的特邀编辑,以及Journal of Cancer Science&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Food Technology和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等杂志的编委。
张帆,男,1969年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199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0在吉林大学获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在德国汉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起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和美国图兰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2012年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涉及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在有机光电和能源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基金各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973项目1项,同时兼任德国默克集团总公司“AdResMS10”科技创新项目首席研究员。
陈峰,男,1968年7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少年就读于鲁迅小学和绍兴市第一中学。1986年考入上海水产学院食品系食品科学专业。1990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就读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工程专业,1992年12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1月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食品系学习,1998年春获得食品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该校奥德本制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发明了糖醇实用生产技术,同时申报了美国和世界专利,并进行了专利转让和糖醇工业化生产。1999年3月转入该校昆虫系进行白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和转让了3项美国专利。2000年4月由博士后晋升到研究助理教授。2001年8月被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克莱姆森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聘为助理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11年提前两年晋升为终身正教授,是当时美国各大学食品系中少数华人教授中最年轻的正教授。目前兼任校参议院议员兼学院议员主委。2011—2012年期间,应邀成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食品学部终审评委。至2013年年底,共发表了120篇SCI论文,11篇专著综述,共同主编了两本学术专著,发明申报了5项美国和世界专利。同时担任了多本国际食品学术刊物的副主编和编委。
徐志民,男,1964年5月23日生,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研究领域:(1)食品或农产品中促进健康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面的研究;(2)利用促进健康功能成分改善食品的质量和提高附加值;(3)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和色素的鉴定、检测以及变化的研究;(4)利用色谱技术分析食品中的微量营养成分和掺杂物。目前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连续获得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罗尔荣誉奖(2005—2014),食品科学杂志《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7年最多引用论文奖。主要围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特色学科,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正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第二,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国内特色资源风味学与功能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例如帮助团队成员冯涛教授进行国产银杏酒风味和功能评价方面的研究,该项成果已发表在2015年《Food Chemistry》上;第三,积极寻找与上海周边相关中小食品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刘海涛,男,1978年10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主要从事DNA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以及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和开发应用性研究。近年来在“Science(影响因子31.03)”, “Nature Materials(影响因子35.75)”, “Chem. Soc. Rev. (影响因子24.89)”,“J. Am. Chem. Soc.”,“Nano Letter”, “ACS Nano” 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工作主要进展:对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机理研究进行理论和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光电化学转换、能量存储的二维纳米材料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一系列纳米技术的前沿学术讲座;讲授一门面对化学,材料,生化专业方向研究生和教职员工的前沿课程。致力于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新型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光电应用等方面有着突出的建树,在高水平杂志“Science”、“Nature Materials”、“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等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